關於建堂   2021-09-16 尖嘴雁

講到建堂的問題,就得先來看看教堂這個建築物的重要性。

舊約裡面有會幕、聖殿。它的建立、修繕是整個國家民族一起負責的,所以沒有特別的建堂問題。反正就是國王或是最高領導者會負責把它搞定。

兩約之間,第一聖殿被毀之後,開始有「會堂」這個東西出現,它是10個猶太男人就可以組成的聚會處。會堂感覺並沒有特別厲害的建築,重點是這個地方是猶太人聚在一起敬拜上帝的地方。直到第二聖殿被毀了(耶穌時代的那個聖殿),猶太人敬拜上帝的方式就從「去聖殿獻祭」完全變成「在會堂讀聖經、聽拉比講道」。

新約的初代教會,使徒行傳一開始時,耶路撒冷教會聚會的地點是在聖殿的所羅門廊下(徒5:12),並沒有特別另外建教堂。接著看保羅在外邦傳福音的過程,幾乎都是先去當地猶太人的會堂,之後再傳福音給非猶太人。新約聖經似乎沒有任何記載建堂的記錄,(除了路7:5提到有位百夫長,他愛護猶太人,建造會堂給他們。)不知道是聖經作者認為建堂不重要,或者是建堂這件事太平凡,所以聖經沒有特別記載。反倒是捐款去救濟窮人,或是非猶太教會捐錢去救濟遇到飢荒的猶太教會(徒11:28)這種社會公益的事,聖經就寫很多。

第一位殉道的司提反,猶太人很討厭他,說他「不住地糟踐聖所和律法」。他在使徒行傳第七章講完一篇道之後,就被猶太人用石頭打死了。那篇講道的內容主要是說:「只要有上帝同在的地方就是聖地,聖地並不拘於在耶路撒冷的聖殿。」

相同的,耶穌在約翰福音第4章跟撒瑪利亞婦人聊天時,說:「時候將到,你們拜父,也不在這山上,也不在耶路撒冷。......那真正拜父的,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,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。神是個靈(或無個字),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。」

換句話說,敬拜上帝的重點不是某個地點或是某個建築物,而是拜上帝的人要用心靈與誠實(或譯做真理與聖靈)來拜祂。所以這樣看起來,教堂好像不是特別重要。

那到底要不要建堂呢?我看的禮拜學書籍看多了,會覺得有間很有氣氛的教堂來幫助禮拜的進行,也很棒。至少禮拜堂本來就會有設備慢慢在壞,需要整修,建堂(或是整修教會)的經費是一定要有的。

只是到底要花多少力氣、時間、金錢去建堂,可能就是價值觀念的問題了。我們需要多少錢的教堂?需要多少錢的音響設備?需要多少錢的講台燈光?......這些都反映出我們本身的價值觀。

若是建堂要負擔的金額很大的話,教會就要很努力的去募款,那應該就會相對比較沒時間、力氣、金錢去傳福音、做社會公益、辦社區活動等等。所以現代有一些教會,禮拜的場地直接用租的,如此可以省下一大筆的建堂費用。因為這些教會認為植堂比建堂重要。

我在神學院聽課的時候,聽過一位老師分享,他說自己專門在各教會弄建堂的工作,他在那幾間教會的牧會期間都在建堂。我心裡想,該不會這老師是因為建堂搞到大家不愉快,所以後來教會請他離開,所以他一直換教會吧?常常我們會發現,一建堂之後就是教會換牧師,或是牧師換教會。這可能是彼此的價值觀念相差太多。

建堂常常需要出去募款,募款若是沒有說些「神蹟奇事」,被募款的人怎麼會把錢拿出來呢?於是就會有很多「見證」出現,我覺得無可厚非。這些「神蹟奇事」我也覺得是很「個人經驗」,是很絕對的,無法推翻的,但是也是聽聽就好。

但若一間教會原本的場地還好,一建堂就要讓每位會友平均要負責幾十萬的債務,我覺得可能要再深思。偶而會碰到擁有很大的教堂的教會,但是禮拜時會友卻坐不到一兩成的座位。如此當初的建堂提議,可能就不太恰當。呼籲大家努力奉獻建堂,並努力傳福音讓人把禮拜堂坐滿的「呼召」或是「宣告」,到後來可能只是變成一個讓人感嘆的口號。

所以到底要不要建堂,就回到我前面說的,是價值觀念的問題。沒什麼對錯吧,只要大家講好就好。我想。
下面是題外話

要建堂時,要會眾捐款的人可能會引用哈該書裡面提到的「這殿仍然荒涼,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?」(該1:4)

其實和合本的翻譯在這邊應該是有點小問題:「天花板」原文是「遮蓋」,引申為「用木板或鑲板遮蓋」。這個字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幾乎都是跟「香柏木」連在一起(六次中有四次),就是「豪華裝飾」的意思,可參照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:「他說:『我的子民哪,我的聖殿荒廢著,你們卻住在建築華麗的房子裡!』」

其實目前的狀況很難是「教會在荒涼,會友卻住在建築華麗的房子」。所以我覺得用這段經文要大家奉獻建堂是不太恰當的。

 

 

教會生活  

尖嘴雁的文章       http://tjy.fhl.net